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
點擊:1197, 發布時間:2018-08-23 15:07:01
水肥一體化技術就是通過灌溉系統給作物施肥澆水,作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時吸收養分,是迄今為止農業生產最為節水節肥的技術之一。
滴灌式技術模式
滴灌技術是一項很成熟的技術,但將其整合為水肥一體化技術,絕非是將肥料混入到水中那么簡單,因為滴水頭對水的凈度要求較高,一旦達不到要求就會造成堵塞,致使出水不暢,甚至不能出水。因此,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的肥料必須是專用型全溶性肥料,否則,即使對肥料溶解液進行多次過濾,也很難達到要求,溶解在水中的營養成分還會在出水控制元件附近凝結,對出水流暢性產生影響,對元件造成損壞。膜下滴灌是現代節水灌溉中的一次新的突破,它結合了不同形式的節水灌溉方法的優點,建立了單獨的灌溉系統,利用少量的水使大面積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使之達到灌溉節水、保水、保溫、改善土壤性狀、光照條件、加速作物生長發育進程、提高糧食產量的目的。
玉米是糧食、飼料、加工、能源多元用途作物,被譽為21世紀的“谷中之王”,玉米適應性很強,對土壤的要求不太嚴格。但要使膜下滴灌玉米達到增產增收,應該選擇耕層深厚、土壤肥力較高、保水保肥、排水良好的地塊。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玉米的膜下滴灌技術。
選擇土層深厚、肥力中等以上地塊,清除前茬作物根茬,合墑耕翻,深度以20~30cm為宜,耕后及時耙耱,整地。玉米膜下滴灌采用先播種后覆膜的方式播種。出苗后及時人工放苗,并用土壓嚴苗根部。覆膜可以提高地溫,因此可提前5天播種,一般在4月下旬播種。采用壟上機械開溝濾大水精量點播,小行距40-50cm,播種應深淺一致,覆土均勻,播深3cm。根據品種特征特性決定種植密度,一般每畝保苗4500-5000株,株距18cm左右。播種時膜要展平、拉緊、緊貼地面,膜邊壓緊壓嚴、覆土均勻(每隔2~3m在地膜上壓一小土堆以防風揭膜),滴灌帶要拉緊,播后及時澆出苗水,確保全苗。
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膜下滴灌管道的鋪設
主管道的鋪設
根據水源位置和地塊形狀的不同,膜下滴灌主管道鋪設方法也不同。
復合式主管道鋪設??蛇M行大面積膜下滴灌作業,有效彌補了獨立式主管道鋪設存在的缺點。此種方法具有滴灌速度快、水壓損失小、滴灌均勻等特點。適合于水源與地塊較近,田間有可供配備使用動力電源的固定場所。一臺機具一般可控制200hm2左右的條田。這種鋪設方法適用于各種條田和不規則地塊,適用范圍較廣。一次性投入每畝成本500-600元。
獨立式主管道鋪設。主要用于狹長地塊,其主管只有一條并深埋在地下,其余主管毛管均分布在地面上。此種鋪設方法具有省工、省料、操作簡便等優點,缺點是不適合大面積作業。采用獨立式主管道鋪設主要是以中小型移動滴灌設備為主。有效灌溉面積一般為20-27hm2,平均一次性投入每畝地成本450元左右。
支管的鋪設
支管的鋪設好壞將直接影響著滴灌作業速度和作業費用以及一次性投入成本。據測試表明,支管間距離在50-70m的滴灌作業速度與質量最好;小于50m間距的,雖然滴灌速度較快,但增加了支管數量,進而增加了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于70m間距的,雖然減少了一次性投入成本,但延長了滴灌時間,只是滴灌作業的速度降低,滴灌作業成本明顯加大。
滴灌玉米施肥
與常規種植比,由于膜下滴灌是高投入、高產出栽培模式,一般選擇的品種都是喜肥、喜水的高產品種,在膜下滴灌水分有保證的前提下,要求相應增加施肥量。滴灌玉米全生育期吸收的氮、鉀接近,并且最多,而磷較少。單產1000-1100kg/666.7m2的滴灌玉米,苗期苗體小,干物質積累少,吸收的氮磷鉀養分數量也少,占全生育期吸收總量的1.28%-2.83%。進入拔節期,吸收氮磷鉀養分的數量劇增,直到抽雄期至開花期達最高峰,以后逐漸降低,滴灌玉米拔節期吸收氮磷鉀養分數量分別占全生育期總吸收量的28.16%、18.36%和22.16%。抽雄期至開花期氮素吸收量占整個生育期總吸收量的48.23%、磷占52.4%、鉀占52.59%。滴灌玉米吸收氮、鉀的高峰期較磷來得早,由此可見,滴灌玉米要注重化肥早期施用,即保證生育前期的養分供應,同時更要注重生長中期即抽雄期到開花期化肥的隨水施用及養分的配合比例。
膜下滴灌的主要作用
保水
膜下滴灌灌水適度后,保持了土壤毛細管的上下通暢,使土壤中的水可源源不斷上升到地表。覆膜后,土壤與大氣隔開,土壤水分不能蒸發散失到空氣中,而膜內以“液—氣—液”的方式循環往復,使土壤表層保持濕潤。對于自然降水,其中少量水分從苗孔滲入到土壤中,大部分則流入壟溝,以橫向形式滲入覆膜區,由地膜保護起來,進而被作物有效利用。
增溫
土壤耕作層的熱量主要是通過吸收太陽輻射。地膜阻隔土壤熱能與大氣交換,陽光中的輻射透過地膜使地溫升高,土壤自身的傳導作用使深層的溫度逐漸升高并保存在土壤中,灌溉水通過管道及毛管滴頭系統緩慢滴入膜下土壤中,起到水流增溫、汽化熱損失極少、溫度下降緩慢的作用。據農業部門測算,全生育期可提高積溫150~200℃。
改善光照條件
由于植株葉片互相遮陰,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的光照條件要差。覆膜后,由于地膜和膜下水珠的反射作用,使漏射的陽光反射到近地的空間,增加了基部葉片的光合作用,提高了光合強度和光能利用率。據有關部門在玉米播種60d后測定,據地面50cm處光照強度占25%以上,而非蓋地膜玉米只有10%左右,這說明覆膜后的玉米基部葉片光照強度優于露地玉米。
改善土壤
衡量土壤耕性和生產能力主要因素包括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土壤的固液氣三相比。地膜覆蓋后,地表不會受到降雨沖刷和滲水的壓力,滴灌的滲水壓力極小,保證了土壤的疏松狀態,透氣性良好、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同時,地膜覆蓋使土壤的含鹽量降低,偏鹽堿地種植覆膜玉米可提早15天成熟,而且比露地玉米增產。
存在的主要問題
滴灌易堵塞
若不及時回收滴灌帶,造成經濟浪費和環境污染。
水肥一體化的運用必須與“符合作物生長需求規律”相結合,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節水節肥。